
盛唐挽歌
携剑远行 著
类别:历史军事 状态:连载中 总点击:101 总字数:3708800
来自现代的有为青年,魂穿到大唐开元盛世的一个少年方重勇身上。除了那个失踪了,又留下一堆大坑的不靠谱老爹外,方重勇的日子过得还算惬意。 也就麻烦多点,生活苦点,处境凶险点,前途渺茫点罢了。反正现在还是开元年间,天宝都还有十多年,大把的和平时光可以给他挥霍。 方重勇觉得以自己的本事,开开心心混到老死没有任何问题。直到很久以后,北方幽州传来一个消息,那个叫安禄山的蕃将,被人给斩了,斩他的人叫方有徳。 “方有徳?为什么跟我爹一个名字?”方重勇发现他似乎遇到了一个无解的大麻烦。
https://www.bok360.cc/book/1892910029651587072.html
序言
www.bok360.cc
中国古代,自从有史书这种东西开始,无论是官方修正史,还是非官方修野史,编撰史书者,无一不是社会精英,无一不是以笔为鞭,以史为镜。
史官们满满的都是自豪感,以至于有司马迁之辈修史之人,书毁人不毁,失败再从头。
当时的人或许不觉,而千年之后,人们才知道这些史官们的厉害。
前朝的事情,几乎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!帝王管现在,他们管千古!
可是现在,时代变了。
一个学富五车的历史系大学教授,他的知识传播受众人数,远不如一个稍有名气的历史网文写手。
至于社会影响力,那就更不如了。
哪怕那个网文写手是在胡说八道,把编造当成正史,但只要故事写得好,就必然有人吹捧。
听的人多了,传的人多了,胡说便成为了“正史”,真正的历史,反而没人去关心应该是什么面貌了。
从这個角度看,每一个历史网文的作者,都可以当英雄,也可以做奸贼。可以是弘扬历史精华的使者,也可以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帮凶。传播的可以是低俗的乐子,也可以是深度的历史脉络。
我深感惶恐,惴惴不安。
又怕书写得太深没人看,又怕书太过娱乐化写成了乐子。
历史小说的逻辑,和历史的逻辑,有些时候是重合的,但很多时候,则是矛盾的,甚至是你死我活的。
两者常常无法调和,必须选一个。
大家公认的坏人,居然情有可原,那怎么可以呢?
大家公认的好人,私生活居然如此糜烂,那又怎么行呢?
安史之乱中胡人就应该是反派,怎么能让造反的铁杆都是汉人呢?
反正最后错的都是那些脸谱化的坏人,好像没了安禄山,唐朝就会千秋万代,再也不会有契丹蒙古崛起一般。
不会有太多的人问:为什么会这样。
推动历史前进的是民,单个穿越者,无法改变大势。哪怕一时得势,历史的强大惯性,会让它回到原本的轨道上。
小说里面需要的是英雄与反派,唯独不需要在意的,就是历史事实究竟是怎样的。
不无讽刺的说“才子佳人,帝王将相”,可大部分的书里面,什么都有,唯独没有人民。
于是我陷入了矛盾之中。
一方面我要生活,不可能为爱发电,单纯写我自己想写的。
另外一方面,我不可能写出让我自己看了都觉得恶心的文章。
历史小说的套路,如果不写套皮都市文,如果不去给统治者当舔狗,那么必然要造反,要争权夺利。
屠龙勇士变成恶龙,或者先变成恶龙,再来杀另外一只恶龙。
左手一个烂苹果,右手一个烂苹果,我究竟应该表达怎样的世界观?
还是说大家笑一笑,就过去了?
穿越者空降古代,改变政局容易,改变历史生态却很难,大家捏着鼻子看书,也就罢了,不可深究,不能细想。
细想,全身都会战栗。
世家不可能被消灭,生产力也不能被拔高,皇权也不可能下乡。现在绝大多数的历史小说,全都是在胡编啊,没有哪个是经得起史实拷问的!站出来挨打,一个个全部都会遍体鳞伤。
能与民休息,带来几十年的太平日子,就已经到了极限。更多的,还是请系统帮忙吧,凡人是做不到的,哪怕你带着百度去古代,哪怕全知全能也一样。
在规划这本书的时候,曾经好几次,我都想跪着去赚钱,去写李渊怎么玩转隋末,去写李家怎么父辞子笑。我知道很多读者买账,很多读者喜欢这些调调。
我捏着鼻子写,有人肯掏钱看,我的钱包会很润,会让我和我的家人过得很好,这样……其实也不错。
不过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。
安史之乱,是中国古代史的分界线,甚至是中华文明史的分界线。其大势的变化,一直影响至今,能稍稍挖掘一些深层次的内容,并广而告之,都足以让我含笑九泉。
那时候,我就做到了很多历史系教授都没做到的事情,确实可以拿来吹一吹。
钱没有了,还可以再赚。如果理想没有了,那就真的变成了一条咸鱼了。
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,可以写的书,也是有限的。或许某一天写着写着,我就再也写不出让我自己满意的文字了,那时候便是写手生涯的终结。生命是生生不息的,但具体到每个人,却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候。
这本书,将挖掘盛唐时深层次的一些东西,献给你们。
让大家都知道:
其实长安是大唐的明珠,但大唐不仅仅是长安。无数的城池没有坊也没有市,更不是四四方方,却依然活力依旧。
其实盛唐的衰亡早已注定,无论有没有安禄山,甚至一道天雷把那些叛军将领全都带走,该发生的事情依旧会发生。
其实唐诗的盛世美好都是世家子弟的,普通人家依旧过着越来越差的日子,开元末年就已经有乱世之相。
其实正是有安史之乱,才让中国的核心基本盘稳固,使得各地深度融合,彼此不可分离。福祸相依,没有这场动乱,历史后续会如何难以预料。
其实中国封建时代后期河北幽州的分裂都是定局,东汉以后就埋下了祸根,安史之乱后,唐庭就在有意的主动放弃河北。
其实太宗在制度建设方面乏善可陈,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无数后患,开元时期众多贤相都是在修修补补吃老本摸鱼,只有背负骂名的李林甫才是国之柱石,真正有能力延迟盛唐的崩溃。
其实中晚唐节度使大多数都是忠君爱国,反倒是李唐皇室不当人的比比皆是,过河拆桥数不胜数。
其实安史之乱后衰弱的只有唐庭,真正的社会变革,反倒是如火如荼,经济文化齐头并进。
其实大唐灭亡了不可惜,盛世破灭了也不可惜,没有什么东西值得留恋,后人自有后人福,人总要朝前看。
你以为的大唐是真的,还是我告诉你的是真的?其实我也不确定,甚至不排除这本书大概率扑街。
我只是想从这个“千古未有之大变局”的巨浪中,掏一瓢水,看看水清水浊,闻一闻水香水臭。
请各位看官们,跟随着我的笔尖,来到那大唐盛世的顶点:
开元二十四年!
埋在唐朝盛世下的深水炸弹:租庸调制度
www.bok360.cc
【小说正文有一些历史深度,文字虽然很浅显,但里面会有一点点阅读门槛。对背景知识一知半解,很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争论。因此在正式连载前,先提供一些经过作者提炼思考过的背景介绍,仅为一家之言】
租庸调制,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,以征收谷物、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,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。此制规定,凡是均田人户,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,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。
租庸调制的内容是: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,称做租;交纳绢二丈、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、麻三斤,称做调;服徭役二十天,闰年加二日,是为正役,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,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,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,这称做庸,总体而言,“纳绢代役即为庸”,也叫“输庸代役”。国家若需要其服役,每丁服役二十天外,若加役十五天,免其调,加役三十天,则租调全免。通常正役不得超过五十日。若出现水旱等严重自然灾害,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,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,损失十分之七以上,赋役全免。制度不夺农时,合理解决就业问题,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制度。
租庸调的初衷,就是“有田即有租,有户即有调,有丁即有庸”。
以上是租庸调的主要内容,也是唐朝安史之乱前,采用的主要田税制度。此法最先出自曹操,后又被很多朝代采用,到唐朝时逐渐完善。
表面上看,租庸调制度,只是一项寻常的土地政策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以及后世学者对于租庸调制度的研究,这项制度,已经变成了中古与近代(日本学者提出的)的标志性分界线。
西汉建立到安史之乱前的中国历史称为中古,之后到北宋前称为过渡期,之后到清末称之为近代,我个人认为,这个说法是很细致,很贴近于历史的真正脉络。当然,历史螺旋上升,其中不乏反复,不必多言。
历史的真实,它的变革与稳固,有时候往往不在于一个政权的更替,而在于它基层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,以及各区域的经济联系。如果觉得这句话没有问题,那么可以继续往下看,如果觉得这句话不对,那么剩下的内容已经不必再看下去,纯属浪费时间而已。
租庸调制度,是脱胎于“均田制”的副产品,然而这個副产品本身太过于刚硬,以至于反而阻碍了均田制的再实施。自安史之乱后,租庸调制度已经走进历史的墙角,不再被后世朝代启用。与之配套的府兵制,也一同灰飞烟灭。
租庸调制度的好处就不说了,这是封建帝国的开国神器,稳固基本盘的王道。不过福祸相依的是,前期用租庸调制度有多爽,后期付出的代价就有多惨,以至于到安史之乱后,这项制度已经完全推行不下去,自我解体了。
租庸调对于当时唐朝政权的巨大害处,有以下几条,几乎每一条都无解。
第一,租庸调在实行的时候,分为课户与免课户。免课户就是皇亲国戚,上流统治阶级,高级官僚,这些人形成了关系网,可以说密布在全国各地,免税土地面积惊人!
本身就带有土地兼并性质的世家与权贵,再套上刻意放纵土地兼并的租庸调制度,承平百年日积月累之下,免税田就达到了数量骇人听闻的地步。
有人说封建社会都这鸟样,确实如此。但是,作为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,为了维持统治,就必然要另辟蹊径的搞钱,不然就是死。租庸调制度没有提早被废除,是唐朝走向衰亡的重要催化剂。
租庸调制度这种“祖宗家法”,可以说是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之一,起码比安禄山的分量重了几百倍,虽然这个制度不是唯一的元凶。
第二,租庸调除了本身有免课户外,在设立初期,漏洞就极多。这项制度的弊病,被太宗皇帝的文治武功给掩盖了,失去了最佳的革新时机。等中唐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候,已经无力回天。
首先,租庸调提出的时间,是在初唐,当时地多人少,根本就不用担心田不够分。因此租庸调的标准,都是以五十亩田为尺度来制定的。可问题是,到中唐时,普通自耕农平均连十亩地都没有了,交租的标准,依然是如开国时那样。
朝廷以为轻松的税收,已经变成了自耕农无法承担的大山。你手里没有田,但在官府账册上,你可以有五十亩,你也必须交出与之匹配的赋税!
这时候,农民有几个选择:1、造反2、把土地交给世家大户,让大户与本地官僚勾结,把你的账册取消,从此你变成黑户,脱离了官府的掌控,成为了世家与大户的家奴与佃户。
造反风险太大,还是世家大户温暖的怀抱比较妥帖。
你看,都不需要有什么天灾,光一条税收政策,就能把自耕农逼得删除账号上私服。
其次,租庸调制度,赋税是以“丁”为单位的,那么家里没有“丁”怎么办?没有丁就可以少交税啊!男人女装起来多么妖娆啊。
根据敦煌出土的唐代账册与实物表明,当地就出过好几个妇女比例占90%以上女人村。
还有,租庸调的“户”,并未规定户口大小。一百人为一户的事情也是有的,本地大族又无法免课的话,那就多户合并成一户,将需要缴纳的赋税压缩到极限。
而以上这些,都是基操,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骚操作。如果说封建时代土地兼并确实无法避免,那么租庸调的长期存在而不废除,就是统治阶级拼命维护自身利益拒绝改革的最好证明。
在上本书中我就说过,陈郡谢氏的谢道韫风流无双,貌美多才,但谢家却是在持续吃人,吃相也很不客气。
那是一个人吃人的年代,在看到上层社会风花雪月的时候,下层人过着怎样的日子,难道不值得去瞟一眼么?
最后,租庸调制度建立在严密的户籍账册之上,但以古代那个死亡率,每年更新账册只怕都来不及,更何况官府的执行效率,能五年更新一次,就已经很了不得了,哪里有那么多人力每年去清查?
绝户的人,田亩收不收?亏空谁来补?地方官员要不要政绩?
这些问题,租庸调制度被地方官僚诟病,时常见于史书。
第三,租庸调制度需要交实物,也就是粮食,布匹。这里头非常粗放,弊病重生。
不同地方,所产粮食,如果用来交易,价格是很不一样的。更不要说,很多布匹属于特产,与普通的布价值相差极大!
粮食要交什么粮?
布匹要交什么布?
如果自耕农的布不好,为什么还要让小农自产,而不选择更好更快的生产方式?
这里头的弊病一言难尽,唐以后租庸调被淘汰,不是偶然的。没有人再看得上它,也不是偶然的。
第四,就算租庸调制度没有以上的所有问题,它还有一条隐性的,埋藏很深的,影响时代极为深远的弊端。
租庸调制度,将人直接分为了“地主”与“佃户”(准佃户)两种,扼杀了其他的可能性。
换言之,伱是免课户,那么只要你活得够久家里有人才,那么你迟早就是地主。如果你不是免课户,那么十有八九,会变成佃户,天灾人祸你没法每次都躲得过。
在租庸调制度下,自耕农的情况是不稳定的,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变成佃户。
假如有人不想当地主,也不想当佃户,那么还有什么路可以走呢?就不提什么上升通道了,就直接说有什么路可以走。去寺庙里面,那也是佃户啊!在唐代,不事生产的和尚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的。
有,下九流职业等那个人着在,一旦进去,祸及子孙,没有战乱的话很难翻身。
你有田,就必须要交粮食,就必须要织布,就必须要服徭役。这项制度,将人死死的锁在了田亩里面,将普通人的出路,死死的限制在了本地。
天然的小农经济,天然的限制了消费,天然的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,天然的限制了普通人的出路。
以此为囚牢,各地各行其是,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区块,死气沉沉。
而货币税收,是中国,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大趋势,一直延续至今,还没有听说哪个国家可以逆天而行,不收货币税去收实物税的。
取消租庸调,是历史的大势。唐庭对抗安史叛军,有机会赢,但它对抗这个大势,赢不了,一丝机会也没有。
该废除的租庸调不废除,导致开元时期,全国的租庸调税收就开始每况愈下了。唐庭采用了种种办法敛财,那是正文里面会说的内容,我就不在这里剧透了。但是自开元末年的时候,唐庭就已经入不敷出,国家机器处于崩溃的边缘。
一个安禄山倒下去,会有千千万万个安禄山站起来。连弊病重生的租庸调都不废除,又怎么能坐得稳江山?
各位看官们,你们觉得安史之乱,只是安禄山和唐玄宗的锅么?
第1章 我还是个孩子啊!
www.bok360.cc
“头好痛啊。”躺在床上的方重勇悠悠转醒,茅草扎着他的背,脑子里多了很多驳杂的记忆,让他感觉恍如隔世。
那些隐约的记忆告诉他,这里是唐朝的夔州州府,就在长江边上!
前世跟朋友一起撸串后,喝多了回去的时候在河边走不慎落水。
原以为会淹死在湖里,没想到醒来便是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,还躺在床上。
他的身体很明显是个少年,或许七八岁,或许六七岁,谁知道呢。
整个房间幽暗狭窄,连窗户也没有。房顶看上去只是铺了一层油瓦。此时正值晌午,阳光从油瓦的缝隙中透出,在他脸上留下斑驳的印记。
方重勇不愿去想如果下雨这里会不会漏水……
总之,还活着的感觉真好。
“郎君,你终于醒了啊!”
床边一個瘦弱的童子兴奋的叫喊了一声,变声期的公鸭嗓子很显然不是女孩。
“今年是哪一年?”
方重勇接过对方递过来的陶碗,猛喝了一口水。他实在是口渴得很,感觉浑身上下都在呼唤着甘甜清水的滋润。
“噗!”
不等那童子回答,一股直冲脑门的土腥气,让他直接将口中的水喷出,喷到身边那童子一脸!
“这水的味道,怎么如此……怪异?”
方重勇忍不住责备对方问道。
“怪吗?”
那童子居然将陶碗接过去,喝了一口。如刀的眉毛一挑,用莫名其妙的眼神打量着方重勇道:“不怪呀,还是那个味!”
方重勇感觉对方的脑子似乎异于常人,以至于无法有效沟通,他轻轻摆了摆手,下床站起身。
在几乎是家徒四壁的屋子里转了一圈,方重勇疑惑问那童子道:“我父亲呢?”
“哎呀!想起来了,阿郎给郎君留了两封信,让郎君坐官船尽快动身前往长安。”
那童子从怀里掏出两封信,还特意强调了一句:“信封上没有留字的那一封郎君可以看,另一封留了字的,是要交给中书的。阿郎离开前特意嘱咐过。”
感觉似乎是听到了什么了不得的信息,方重勇疑惑问道:“哪个中书?”
“张九龄张相公。”
那童子平淡的说出了让方重勇炸裂的信息。
方重勇:“……”
张九龄都有,那这开元年间就不作假了。
他在心中暗暗腹诽,苍天在上,就他这小身板,也能参与到如此风浪漩涡之中么?
方重勇无语凝噎,他现在就是个孩子啊!
“中书是什么官职你知道么?”
方重勇不得不仔细问问这里头的关节,他甚至来不及去看信。
“总揽中书省,一省之长,位高权重。”
床边童子不以为然的说道,很是随意。
方重勇十分疑惑,以对方的年纪,又是家奴,怎么可能知道这么多信息。
特别是那副吊儿郎当的口气,怎么可以这样轻佻?
方重勇凝神打量着对方,这童子身上满是谜团,让他心中各种猜测。
方重勇拆开父亲留下的信,只见质地潦草的纸上,写着苍劲透纸背的文字:
“吾平生三大恨:
一恨朝堂诸公尸位素餐,吾经天纬地之才无以施展。
二恨贤妻早亡,孤苦飘零半生。
三恨不肖子蠢笨如猪犬,不堪雕琢。
苦也!苦也!苦也!
恨也!恨也!恨也!
不如归去,不肖子勿念。”
信写到这里就没有了,方重勇额头上一根青筋暴起,狠狠的将信纸一巴掌拍在桌案上!手掌都疼得让他想哭!
槽点太多,以至于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。
这是什么渣爹啊!直接把儿子抛弃了?
尊老爱幼呢?不是说什么“怜子如何不丈夫”吗?
丢儿子你丢长安也可以啊!丢在夔州这鬼地方,离长安上千里路,一个半大孩子怎么去长安?
方重勇心头火起,直接将那封“不能拆开”的信也拆开了!
“郎君,不可啊!”
身边的童子惊呼道,来不及去阻止方重勇了。
“哼,我自有主张,你……对了,你叫什么名字?”
方重勇这才想起来,他好像还没问对方叫什么。
“奴叫方来鹊,来去的来,喜鹊的鹊。”
方来鹊有些委屈的低声答道,自家少主居然连他这个唯一的家生子都不记得了。
方重勇这时候没工夫搭理方来鹊的小情绪,因为他已经被这封“密信”中的内容给震惊了!
这是一封荡气回肠的……告密信。
信上,方重勇的老爹方有德,向他“真正的”的上司,也就是张九龄,汇报了一件大事。
经方有德查证,剑南节度使王昱,接受南诏国主的贿赂,使得唐军在蜀地南面边镇按兵不动,坐视南诏吞并其他五诏,严重损害了唐庭的利益。
而剑南节度副使、团练使章仇兼琼,则是利用这个机会,煽动边镇将士哗变,顺便请求左相李林甫,为他提供一些便利,比如说军费支持。
为了支援章仇兼琼,又不被朝堂诸公掣肘,李林甫就指使他的党羽,夔州刺史郑叔清,挪用了夔州长江关税的巨额财帛,命人水路入川后,将其秘密交割给了章仇兼琼麾下的边军。
王昱一介文人不通军务,对此竟然毫不知情。
随后拿到赏赐的唐军发威,在边镇与南诏军发生冲突,大胜南诏军主力!
然后唐军在当地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犯下了很多罪行。
方有德认为,借此机会,李林甫可能会在朝中酝酿查办王昱,让章仇兼琼转正为剑南节度使!并在剑南边军中大肆安插自己人。
这是个绝佳的机会,运作一下,可以一举将王昱、章仇兼琼、郑叔清、李林甫一干人等全都搞下来!请张九龄速速行动,迟恐生变。
很明显,张九龄是李林甫的政敌,用体质内的手段搞死政敌,这些都是基操。
房间的光线有些阴暗,方重勇面无表情的将信纸一张一张放到油灯上烧掉,丝毫不顾身边的方来鹊张大了嘴巴想叫嚷又无法出声。
“郎君,信烧了,我们就不能回长安了呀!”
方来鹊的声音打着颤,不知道要怎么劝方重勇。
“烧了这封信,才能活命。信我,这件事不要说出去。”
方重勇一脸郑重看着稚气未脱的方来鹊。
两个半大“孩子”,遇到这么大的事情。一个是强装镇定,另一个则是被吓傻了。
李林甫、王昱、章仇兼琼、郑叔清……各个都是大佬。就连其中“段位”最低的夔州刺史郑叔清,要捏死方重勇就跟捏死一只蚂蚁差不多。
方重勇那渣爹方有德,他怎么有勇气,要“单挑”这么多大佬?
难道方有德认为一个半大孩子,人家就不搜身么?就可以瞒天过海,辗转千里去长安送“举报信”?
这人什么脑子,什么智商,什么情商啊!
方重勇在心中把那位渣爹从头到脚都骂了一顿,摊上这么个蠢货,这一世的日子,恐怕真就不好过了。
“郑叔清,郑叔清是个怎样的人呢?”
方重勇在房间内来回踱步,旁若无人的自言自语道。
什么张九龄啊,什么李林甫啊,什么章仇兼琼啊,都是天高皇帝远,搞不到自己头上。唯独夔州刺史郑叔清,只怕此刻就在夔州城内,要办他一个童子,也就分分钟的事情!
所谓县官不如现管,用在此刻再贴切不过。
方重勇心中很是疑惑,他爹方有德也不知道是什么官职,如此查案,夔州刺史郑叔清岂能一点风声都没听到。
对方又岂会不做任何防备?
“郑叔清,投靠李林甫为爪牙。早年为夔州刺史,天宝末年为侍御史,掌管度支,卖官鬻爵。其人不知忠义,唯利是图,不如猪犬耳。”
方来鹊平静又没有感情的鸭嗓音,在方重勇耳边炸响!
后者像是看到一条五米长的大蟒蛇在面前蠕动一样,吓得连连退后几步,到床边才一屁股坐下来,惊魂不定的看着方来鹊!
开元年间的人,居然知道天宝年间的事!世上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事情么?
“你伱你!你是何方神圣?”
方重勇惊恐的指着方来鹊询问道。
“郎君,奴是来鹊啊!奴生下来就在方家,奴的父亲跟着阿郎(方有德),改姓方。奴自幼就跟着郎君,生下来就姓方。”
方来鹊摸了摸脑袋,一脸无辜的说道。他总觉得自家“少主”,好像自从落水醒来后就换了个人一样。
“你刚才说了什么?”
方重勇稍稍镇定下来,一把抓住方来鹊的胳膊,小声问道。
“奴刚才说话了吗?”
方来鹊莫名其妙的看着方重勇,似乎根本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事。
他的呆滞模样不像是装出来的,如果真是装的,那只能说是影帝转世,无懈可击。
“郑叔清是谁?”
方重勇继续追问,心中稍安。
“阿郎以前跟奴说过,是夔州的刺史,本地最大的官啊。其他的就不知道了。”
方来鹊还是不懂方重勇想问什么。
他心中很奇怪,郑叔清是谁,方重勇又不是不知道。他们现在住的就是官舍,夔州地方官员家属才有资格住的屋子。方有德不仅跟郑叔清打过交道,而且关系非常差,势同水火。
“还有呢?”
方重勇死死盯着方来鹊问道,那双眼睛都要凸出来了。
“没了啊。”
方来鹊摊开双手,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。
“罢了。”
方重勇摆了摆手,这家生子又是从小玩到大的,看样子也不像是个会说谎的,只是这到底怎么一回事呢?
唯一可以确定的是,刚才绝对不是幻听!
咕咕咕……关键时刻,方重勇的肚子叫了起来。
“有吃的么?我饿了。”
方重勇一屁股坐到高脚凳上,身体软趴趴的滑到桌案上。这具孩童的身体非常的虚,也不知道平日里是吃什么的。
“有有有,奴做了饭食。”
方来鹊屁颠屁颠的出了屋子,很快折返回来,端上来一碗有三条细长白色小鱼的鱼汤,一碗看起来类似泡菜的东西,还有一碗全是碎叶子与不知名杂粮混合的“饭”,似乎就是主食。
方来鹊脸上就差没写“快来夸我”了,方重勇带着期盼,夹了一筷子鱼肉送到嘴里,脸上表情微变。
鱼肉又淡又腥,气味直冲脑门,让他错愣了片刻。
天可怜见,两世为人的他,从未吃过如此难吃的鱼!
这么腥的鱼,只能喂猫吧!猫都不吃!
“这……”
看着方来鹊期盼的表情,方重勇把骂娘的话咽下肚,又用筷子夹了一团“饭”,送到嘴里。
青涩又质朴的土腥气味充实着口腔,久久不散。粗粝的口感一言难尽,像是在咀嚼沙子,又让人喘不过气来。
勉强吞咽下去,就好像锯子在喉咙处反复拉扯,食物到哪里,哪里就疼痛难忍……这神秘主粮的味道只能说鬼神敬畏。
“饭食做得不错,下次别做了,还是我来吧。”
方重勇无奈叹了口气。
这童子做的饭,他已经不做指望了。
“阿郎说,主就是主,奴就是奴,没有主人服侍奴仆的道理,郎君又怎么能自己下厨呢?”
方来鹊义正言辞的说道,那稚嫩的脸上带着坚毅,让方重勇忍不住想给他一拳。
吃都吃了,也尝尝那个泡菜什么味道吧。
方重勇已经不抱任何期待,将一根叫不出名字的碎菜叶子送到嘴里。
酸爽,带着些许甘甜,还有一点咸味,瞬间将他嘴里的土腥气驱散!
“这个菜好!是真的好!”
方重勇忍不住夸赞道。
“哦。”
方来鹊勉强应答了一声,脸上的笑容垮塌下来,苦着脸不说话。
“你这是在做什么?”
方重勇疑惑问道。被夸奖了还苦着脸,难道喜欢被虐?
“这菹菜是夔州城内凤仙楼做的,我去找他们要来的。”
方来鹊深受打击,有气无力的说道。
你竟然还可以赊账!
方重勇大惊。
谁家的钱都不是浪水打来的,方来鹊这家奴去城中酒肆讨要菹菜,别人脑子要是没被门夹住的话,谁会给他赊账啊!
“你一个黄口小儿,谁会听你的啊。”
方重勇又吃了一口菹菜,随口问道,其他那两样东西他是动都懒得动一筷子了。
“奴也是不知道,但是阿郎离开后,奴去夔州城内各酒肆,只要报出阿郎监察御史的身份,好像就可以不花钱随便拿东西了呢。”
方来鹊若无其事的感慨说道。
我爹情商这么低,竟然是人惧鬼怕的监察御史?
方重勇有点搞不懂他那个“渣爹”是靠什么爬上去的。
是直接给权贵当狗,还是科举考上以后再给权贵当狗?
方重勇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。
不过从现在他和方来鹊的处境看,显然他爹方有德的情况也不太妙。
吃了几口菹菜,方重勇躺在床上,体会着背后又冷又硬的枯干茅草,脑子里盘算着茫茫前路应该如何走下去,才能不被这个时代所吞没。
至于长安,别想那么多了,反正十几年后都是安禄山的菜,还不如夔州安全呢。
等天色渐渐暗下里的时候,忽然听到屋子外面锣鼓声大作!
砰!
单薄的房门被人一脚踢开,官舍的院子里已经围满了人,四处都是明晃晃的火把。几个穿着黑衣的小吏,手里拿着烧火棍,一溜烟冲进了屋子。
他们身后跟着一个绯色官袍,头戴幞头,脚穿乌皮六合靴,腰间鱼袋的中年官员,正不怀好意的眯着眼睛四处打量。
唯独不看方重勇他们。
“搜,一定要把罪证搜出来!”
那绯袍官员一声怒吼,把方重勇和方来鹊当做透明人。小吏们在屋子里翻箱倒柜的寻找,终于在桌案上找到了方有德写的那封“三大恨”。除此以外,就连根毛也搜不到了。
那封要人老命的举报信,早已化为灰烬,神仙都认不出来了。
搜了小半个时辰,一无所获的众人,都看着那位绯袍官员,等待下一步的命令。
“方有德身为监察御史,竟然伙同盗匪,盗取夔州江关税款!如今畏罪潜逃!
来人啊,将犯人家属带回牢狱,慢慢审问!”
绯袍官员自始至终都不愿意看方重勇一眼,全程都在“自说自话”,像是在表演给谁看一样。
方重勇就这样看着对方自顾自的指鹿为马,同样是一言不发。
多说无益,在这位刺史大人图穷匕见之前,还是乖乖闭嘴的好。
https://www.bok360.cc/book/189291002965158707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