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业狂魔

农业狂魔

好多牛 著

类别:都市言情 状态:连载中 总点击:100 总字数:1809695

这是一本正儿八经的种田文。开局两个壮汉一块田,种菜、种瓜、种蘑菇……多年后。 四大粮商:“???”六大种子公司:“???”十大军火商:“???”


https://www.bok360.cc/book/1892431552880156672.html


第1章 开局两个壮汉一块田

www.bok360.cc 

    98年,农历十月十二。

    鲁西地区,余家村。

    清晨。

    昏暗的土坯老屋内,余阳裹着军用棉大衣,端坐在长条凳上,认真查看铺满八仙桌的纸张。

    对面是村长,两侧围着三名银行人员。

    “余阳小同志,只要你把这几份合同签了,等开庭,法院那边肯定会轻判,让余建军回家过年。”

    村长附和道:“是啊,这可是你爹摆脱官司的机会,快答应了吧。”

    余阳面无表情,心中却在飞快思索。

    余建军,也就是自家那个老实巴交的爹,其实没犯啥事。

    他只是养猪攒了点钱,然后被乡领导们忽悠,以10万块钱的超低价,盘下了乡里熄火多年的砖窑。

    一座日产6万块红砖的隧道窑,总价值少说上百万。

    乡里半卖半送丢给老余,里面肯定存在许多问题。

    比如点火困难、温度达不到、胚体在窑内坍塌、烟道年久失修。

    老余为了修窑,东拆西借,卖掉了老宅,转让了农田,甚至签了几笔贷款。

    哪曾想,投产不到半年,今年中旬,一场百年难遇的洪水,泡烂了砖坯,腐蚀了新砖,冲垮了窑洞,耽误了订单。

    老余兜里没钱,无法复产,以至于贷款逾期。

    由于欠债不还属于民事纠纷,法院不判,警察不管。

    担心老余跑路的债主们,为了让老余留在本地,轮番举报砖窑偷盗国土、排放不达标、侵占集体资产,

    很快,老余进了看守所,等待一系列官司。

    今天银行上门,无非是想让自家把当初的信用贷款改为抵押贷款,然后收走砖窑。

    在另一个时空,自家认为砖窑的价值,远远大于银行贷款,始终没有同意,以至于双方折腾了好几年,最终砖窑没保住,老余还在看守所进进出出,白待了三年半。

    如今重生……

    余阳不打算在这件事上浪费时间,他只想要一笔启动资金。

    然后拉一支施工队,从小工程干起,做大做强,做到工程总承包,再转行折腾折腾房地产,等到三十来岁,小富即安。

    至于股票、基金、彩票什么的,干了一辈子工程,咱真不懂那玩意。

    余阳思索之后,开口道:“砖窑的股份确实在我身上,我也同意拿砖窑抵债,但我希望你们低息贷给我50万,两年还清,这是前提条件。”

    “再贷50万,你疯了?”余村长难以置信。

    银行派来的业务主管,摇头否定,“你没有经济能力,上级不可能同意。”

    “那就没得谈。”

    “不谈,你爹就进去了。”村长急切道。

    “进去就进去。”

    “那可是蹲监狱。”

    “蹲监狱总比一直待在看守所强。”

    “???”

    “你不懂。”余阳说完,忽然想起什么,“你以后会懂。”

    “???”

    “放心,等我赚钱了,再给他换个条件好点的。”

    谈判需要技巧,余阳表达的意思很明显,如果不同意,我就不要这个爹了,你们也别想拿到钱。

    银行人员没急,村长却站了起来。

    就在这时,只见村长儿子,一个十三四岁的大胖小子,扯着嗓子冲进屋。

    “爹,不好了,银行停村口的小轿车,四个轮子全被偷了!”

    “杀千刀的,竟敢来咱们村作妖……”

    不等村长骂骂咧咧的出门,银行人员率先冲了出去。

    98年,再差的小轿车也要十几万。

    四个轮子,怕不是普通人大半年的工资。

    “真是一个美好的时代。”

    余阳遥望众人离去的背影,摇头感叹。

    随后趿拉着老妈纳的千层底棉鞋,一边思索怎么搞钱,一边走出土坯老瓦屋。

    自家老宅被老余转让后,爷爷担心儿媳闹离婚,偷偷自掏腰包,买下了这座院子。

    面积堪比半座足球场,但房子只有两间堂屋,以及一大间带有土灶和火炕的东屋。

    印象中,刚开始老妈还在这住,后来老余被抓,便跑回娘家借钱,四处托关系打官司去了。

    而余阳。

    老余被抓的时候,高三刚开学,其年轻气盛,找班主任聊了聊,不顾对方劝说,辍学回家,利用火炕鼓捣起了豆芽,希望替父还债。

    后来老余出狱,能东山再起,搞起工程总承包,有豆芽大半功劳。

    “难道继续泡发豆芽?”

    余阳踱步到东屋,推开紧闭的屋门。

    愕然发现,里面蹲着俩壮汉。

    一个在外间埋头烧锅。

    一个在内间火炕上鼓捣着什么。

    余阳不记得在另一个时空遇到过这俩人。

    但扫一眼对方堪比常人大腿的臂膀,感觉自己挨一拳,十有八九要躺半年,因此不敢吱声。

    问题是,这么下去,也不是个事。

    因为众多搪瓷盆里已经发芽的黄豆,全被壮汉洒到了火炕上。

    并且屋顶还被开了‘天窗’。

    这可是咱起家的根本。

    余阳怒火中烧,冲到烧锅的壮汉身旁,顺手脱下军用棉大衣,给对方披上。

    “大哥,冷不冷?”

    “……”

    “大哥,哪里人?”

    “……”

    “大哥,我爹欠你们多少钱?”

    “……”

    “大哥,您倒是吱一声啊!”

    “吱!”

    “大哥真幽默。”

    余阳干笑着准备换个话题,眼角却瞥到大哥头顶漂浮着一排半透明字体。

    [农夫-赵前,北河人氏,掌握农艺、建造技巧。]

    “这……”

    余阳揉揉眼,扭头看向蹲在火炕上忙活的另一个壮汉。

    [农夫-孙礼,南湖人氏,掌握农艺、建造技巧。]

    而火炕,同样漂浮着一排小字。

    [改良型农田:初级,面积1厘(6.6平方米),可加快农作物生长,目前种植大豆,若阳光充裕,预计30天成熟。]

    这……

    开局两个壮汉一块田?

    文明?

    魔兽?

    帝国时代?

    余阳按捺下惊喜,抬脚走进内间。

    只见铺在火炕上,才露尖尖角的黄豆芽,肉眼可见的生长、生长、长到两指高……

    等日上三竿,阳光透过屋顶的‘天窗’洒进来,黄歪歪的豆芽,又肉眼可见的变绿、变绿、变成绿油油的豆苗……

    “停!”

    虽然豆苗在农村很常见,但这是冬天。

    尤其在这个塑料大棚不怎么兴盛的年代,豆苗更稀罕。

    如果拿去卖掉,怎么也能赚点钱。

    “不到一上午,就能种出一火炕,咱这是要发啊!”

    壮汉听到喊声,停下手中动作,豆苗生长速度也降了下来。

    余阳强忍激动,一边观察壮汉反应,一边将根系盘结在一起的鲜美食材,撕扯成一个个20x20cm的小方块,装进为了卖豆芽准备的编织筐。

    火炕宽2米,长3米,种出来的豆苗,足足装了四大筐。

    余阳忙活完,出门瞧了瞧天空,已经到了晌午头。

    低头瞅瞅沉重的编织筐,心怀忐忑的招呼烧锅的壮汉,“大哥,去赶集啊?”

    话音未落,大哥起身将四筐豆苗叠成两份,随手拿了铁锨,卸下锨头,用木棍两端挑起编织筐,脚步一颠三颤,眨眼出了院子,消失在胡同口。

    余阳裹上军用棉大衣,趿拉着棉鞋撒丫子追赶,鞋都跑掉了也没能追上。

    “大哥,等等我,你知道哪有集吗?”

    路过村口,银行开来的小轿车,被四摞红砖担在地上,暂时还没找到轮子。

    余阳现在哪还在乎什么砖窑,什么贷款,什么银行,什么老余,什么拉起一支工程队。

    他现在满脑子都是豆苗。

    “大哥,拐,拐,左拐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

    新人新作,求支持,求收藏,求追读,新书期保证每天两章,上架爆更。


第2章 赶集

www.bok360.cc 

    农历十月十二,恰逢十里营乡大集。

    “豆腐~~~”

    “白菜便宜了哈!”

    “萝卜,刚出土的大萝卜!”

    黄尘弥漫的煤渣路上,人潮拥挤,摊位紧密。

    叫卖声,讨价声,剁肉声,自行车铃铛声,不绝于耳。

    大哥挑着编织筐,以蛮力分开人流,大步前行。

    其凶神恶煞的模样,赛李逵,似张飞,令人们敢怒不敢言,甚至远远避开。

    余阳装作不认识对方,悄悄跟在后面,一边感叹大哥威武霸气,一边寻找空置摊位。

    万幸到了晌午头,某些卖完菜的农户已经摆上砖头,收摊离去。

    余阳招呼大哥来到一处临近饭馆的空地,刚放下编织筐,就有人打招呼。

    “这不是余阳吗?”

    “哎,二姥爷,赶集呐!”

    “是啊,嚯,你从哪进的黄豆苗,大冬天的,咱这可种不出。”

    余阳在路上,就提前想好了噱头,闻言随意道:“西边高速翻车了,我凑巧在下边拾柴禾,救了司机。”

    十里营所在的东山,喜欢修路。

    余家村的西边,就有一条刚修好通车的高速。

    当初修的时候,乡里开心极了,只以为老家会四通八达。

    征地十分顺利,筑路基也有淳朴乡民跑去帮忙。

    万万没想到,高速修好后,只留下一个三米高的桥洞子。

    并且这桥洞子每逢刮风下雨,就会积水一米深。

    余阳继续道:“司机被我救出来,眼看拖挂车修不好,为了感激我,也为了挽回损失,就托我帮忙把豆苗卖掉。

    我跟你们说,这叫反季蔬菜,是送往京城沃尔玛,给官老爷吃的。”

    二姥爷,包括看到豆苗围上来凑热闹的人们,全被唬得一愣一愣的。

    其中一小媳妇,好奇道:“啥叫我爱马?”

    “洋人在京城开的大超市,城里人都去那买东西,另外还有麦德龙、家乐福、大润发。”

    余阳不想纠结这个问题,因为他也不知道现在的京城有没有这些商超,“反正好东西只有这些,今天不买,以后可就没了。”

    “咋卖啊?”

    “看见没,两个手巴掌大的一块,只要两块钱。”

    “两块钱?我还不如买两个肉壮馍解解馋。”

    “肉壮馍可以随时买,这好东西错过了,你只能等夏天。”

    余阳说着,举起葱翠的黄豆苗,“临近过年,家里总会来几个亲戚,等摆席的时候,拿块猪油丢锅里,再撒点葱花和红辣椒,炝炒片刻放几个蒜片,啧啧,这味道,这口感,尤其在这见不到绿色的冬天,这叫啥?这叫有面!”

    “说我心坎里了。”二姥爷当场掏钱。

    98年的两块钱,购买力还是很强。

    可以买两笼小肉包,或者买四斤馒头。

    而不是像另一个时空,最多坐一趟公交,或者买俩馒头。

    但物以稀为贵。

    在冬天,绿油油的豆苗,确实值这个价。

    余阳并不担心人们买不起,大不了带着大哥跑趟镇上,甚至去县城吆喝。

    当然,二姥爷的钱,肯定也要收。

    否则白给,等消息传开,七大姑八大姨一唠叨,全乡都会成为亲戚,集体跑来讨要。

    二姥爷离开后。

    旁边饭馆看热闹的店老板,挤出人群,“凑巧晚上有几桌,给我来十块钱的。”

    余阳当即挑出五个大块的,递给对方。

    很快,之前问沃尔玛的小媳妇,打开手绢数出两枚1元硬币。

    “俺对象今晚从东北打工回来,我给他炒一盘。”

    “那感情好,来年肯定生个大胖小。”

    “给我也来一块。”

    余阳忙活片刻,眼看围观的越来越多,想买的却越来越少,干脆让大哥挑起编织筐,深入集市,找个临近羊汤馆的空地,继续叫卖。

    片刻后,羊汤馆老板装了一大兜回去。

    如是再三。

    咸菜店、驴肉馆、拐角楼饭店……

    等走到集市的一半,四个编织筐全卖光。

    余阳就近找个理发店看看表,还不到下午两点。

    随后揉揉饿了一天的肚子,低头数数筐子里的钱。

    铺满火炕的豆苗,大约有6平方,撕扯成20x20cm不等的小方块,足足有150块。

    一块卖两元,收入高达三百。

    “这才刚开始啊!”

    余阳开心之下,花十块钱,买了十个肉壮馍,打算一半现在吃,一半留到晚上吃。

    不曾想,走了没几步,就被大哥一个人啃光。

    “那啥,给我来50块钱的肉壮馍。”

    “现做,要等会。”

    等待的时候,余阳跑去买了几条扁担,顺便物色了十几个大号编织筐。

    豆苗跟豆芽不一样。

    豆芽乱糟糟的一团,丢筐里就行。

    豆苗却不能压,必须分层放置,否则卖相不好。

    有了这些大号编织筐,回去让大哥用竹片扎一些大小不一的篦子,从编织筐底部,按照豆苗高度,一层一层往上摞,等卖的时候,往外拿也方便。

    “最好再买点保鲜膜,至少咱要确保买家把豆苗放在地窖里,隔上三五天拿出来也能吃。”

    可惜余阳闲逛许久,只找到了给棉花苗保暖的塑料膜。

    但这东西有毒,不能保鲜食材。

    “看来得凑空去趟县城。”

    返回油炸肉壮馍的摊子,50个肉壮馍已经装进两个塑料兜。

    余阳低头从筐子里数钱,“一块、两块、三块……”

    刚数到42,旁边有人打招呼。

    “三元,来赶集呐。”

    三元是余阳的小名。

    据说出生那天,有个大和尚来化缘,爷爷为了讨喜,给了对方三斤粮票和三块钱现钞。

    大和尚喜上眉梢,直言娃娃与三有缘,赐名三缘。

    爷爷闻言,瞅到递出去的三块钱,懂了,回头就把‘三元’给孙子当了小名。

    在另一个时空,这个带有浓浓乡音的称呼,随着年龄增长,以及外出上学、留在城市搞工程,逐渐成为一种回忆。

    如今再次听闻,余阳忽然有点小心悸。

    放下手里的毛票,扭头瞧一瞧。

    赫然是自家亲叔,余老六。

    “六叔啊,还没回去?”

    “再逛逛,你那豆芽鼓捣的怎么样了?”

    “还行,估计用不了多久,就能把债还了。”

    “真的假的?”六叔说完,瞅到两大兜子肉壮馍,“咋买这么多?”

    “为了泡发豆芽,请了俩技术员。”余阳拍拍大哥的肩膀,“今天接风。”

    “泡发豆芽,还要技术员?”

    “21世纪,什么最重要?”

    “啥?”

    “人才!”

    “???”

    “走了。”

    余老六目送余阳离开,吧嗒一口旱烟卷,眼神有些迷离,嘀咕道:“泡豆芽,真那么赚钱?”

    壮馍摊老板的媳妇正在和面,闻言抬起头,“你没看他那半筐子毛票?”

    “以我多年经验,少说三百块。”壮馍摊老板撅撅嘴。

    旁边炸油条的老板,摇摇头,“我看到了,他卖的不是豆芽,是绿油油的豆苗,俩手巴掌那么大,卖两块钱,啧啧,这一天少说赚了上千。”

    “好家伙!”壮馍摊夫妇异口同声。

    余老六瞬间瞪圆了双眼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回到余家村,已经下午三点。

    村口围坐着几个晒暖的老头老太。

    远处银行的小轿车,依旧没找到轮子。

    并且报警,从乡派出所喊来两名干事。

    其中一人看到余阳,上前盘问,“干啥的?”

    “他叫余阳,小名三元,俺们村的。”近处的二奶奶,纳着鞋底回应道。

    “那他呢?”干事指向大哥赵前。

    “不知道。”二奶奶说完,很是感叹,“瞧这身板,跟牛犊子似的,一看就是实诚人。”

    余阳见状,刚打算胡诌个身份,大哥主动开口:“我叫赵前,送菜的。”

    干事很是好奇,“送菜?”

    “嗯,给京城沃尔玛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沃尔玛?”

    “洋人在京城开的大超市,城里人都去那买东西,另外还有麦德龙、家乐福、大润发。”

    余阳:“???”

    这就是所谓的现学现卖?

    干事沉默片刻,“为啥来这?”

    “走西边的高速,翻车了。”

    “怎么翻的?”

    “不知道,开着开着就翻了。”

    “车呢?”

    “这小轿车还算好,只是丢了四个轱辘,我就有点惨了,翻车后醒来,车架子都不见了。”

    留在现场的银行人员,难以置信道:“十里营这么乱吗?”

    蹲在墙角抽烟的三爷爷,点头道:“可不是吗,三省四市交界处,隔壁省市的经常跑来作案,偷了就跑,谁也抓不到,否则也不会有那句话。”

    “啥话?”

    “进了十里营,除了急救车和火化车,就没见哪辆车能完好的跑出去。”

    银行人员惊了,“警车也不行?”

    “你以为他俩为啥跑着来办案,连自行车都不骑?”

    干事有些尴尬,“没那么离谱,咱们这的治安还是很不错。”

    旋即转移话题,继续盘问大哥赵前,“有证件吗?”

    后者从胸口掏出一张打印加手写的身份证,“有。”

    干事检查完,“北河人氏?”

    “嗯,我还有个同事,南湖的,一块往返京城送菜,目前都住在余阳家里。”

    “你和余阳认识?”

    “不认识,翻车后,是他救了我。”

    干事没问为什么不报警,“今后有什么打算?”

    “车丢了,菜被抢了大半,我们也不敢立马回去,只能走一步看一步。”

    “那好,你俩尽快来十里营派出所,办理暂住证。”

    “好的警官。”

    余阳看着对答如流的大哥,回想刚开始接触时的沉默寡言,有些怀疑此次出门,大哥涨了见识,当即决定,明天把二哥拉出来遛遛。


第3章 六叔

www.bok360.cc 

    余阳辞别俩干事,带着大哥回到家。

    只见偌大的院子,就跟遭了贼似的。

    不仅三颗老枣树消失了,就连堂屋的房顶也不见了。

    “这是催债的上门,把咱家给抄了?”

    “二哥,你咋不拦着?”

    余阳喊完,转身便看到二哥正在挥舞斧头,劈砍拆下来的房梁。

    “哦,您拆的,那就没事了。”

    旋即惊喜的发现,二哥打通了堂屋的东墙,把东屋的火炕和烟道延伸了过来。

    [改良型农田:初级,面积3厘(20平方米),可加快农作物生长,目前种植大豆,若阳光充裕,预计30天成熟。]

    “干得漂亮!”

    更神奇的是,那么长的烟道,竟然不用鼓风机。

    问题是,没了屋顶,下雪怎么办?

    可惜大哥二哥对此毫无表示,继续砌筑烟道,似乎打算把整个院子都搞成火炕。

    余阳瞅着堂屋仅剩的土墙,再抬头瞧瞧昏暗的天空,忽然想起了塑料大棚。

    “看来明天要买些竹条和塑料纸,把顶棚支起来。”

    “再就是,柴火不够,买点炭烧。”

    余阳找个写字本,把需要的东西一一记下。

    等忙活完,拿出热腾腾的肉壮馍,一边吃,一边琢磨咱的挂。

    开局两个农夫一块田,有点像文明、魔兽、帝国时代。

    操作指令也差不多。

    所以……

    “招募农夫!”

    [当前人口达到上限,请建造更多房屋,用于安置更多人口。]

    农夫:2/2,掌握农艺、建造等技巧,每日消耗20份食物,亦可自行解决。

    提示:你必须拥有足够的房屋,方可招募该单位。

    “建造房屋!”

    [你尚未获得城镇中心,无法进行更多操作。]

    “怪不得总感觉少点什么,原来没有城镇中心。”

    “可我去哪找那玩意?”

    余阳环顾一圈,瞅向大哥二哥。

    “不知道咱自己盖房子,能不能增加人口上限。”

    沉思中。

    院外传来一声亲切的呼喊。

    “三元!”

    余阳抬头,赫然是在集市上遇到的六叔,“哎,六叔,您咋来了?”

    “走走走,家里坐会。”

    “啊?您看我这,挺忙的。”

    “没事,我让你俩弟弟来帮忙。”

    余老六不等余阳答应,架住其胳膊走进胡同,径直来到南侧的院子,尚未迈入堂屋,大喊一声,“开席!”

    伴随话音,六婶端着一大盆香菇炖鸡走出厨屋。

    后面跟着大堂弟,对方左手拎着锡酒壶,右手拖着几个小酒盅。

    再后面是小堂弟,端着花生米、凉拌藕片、蒜苔炒肉丝,手指还夹着一包将军烟。

    余阳扭头惊鸿一瞥,人已经被六叔摁在了长条凳上。

    同样的八仙桌,同样的夯土老屋,跟自家没什么区别。

    只是六叔家的正堂,贴着伟人半身像,侧墙铺满喜报和奖状,房梁下还点了一座水桶样式的蜂窝炉。

    映着电灯泡闪耀的橙色光芒,碗口粗的铁皮烟囱横跨半间屋,直通包裹塑料纸的窗户,但依旧挡不住外面涌进来的寒意。

    直到这时,余阳方才警醒。

    这个时空的十月,似乎有点冷。

    另一边。

    饭菜摆好,六叔让俩堂弟去帮忙,顺手拿起锡酒壶,倒出温热的白酒。

    余阳见状,连忙抢过来,“您是长辈,这活归我。”

    “说啥呢,今天你是客。”六叔不允,夺回酒壶,转移话题,“三元啊,我是你亲叔吗?”

    “肯定啊!”

    老余兄弟八个。

    大哥余建党,老余余建军,三叔余建国。

    四叔余解放,五叔余援朝,六叔余跃进……

    学爷爷的话,咱家就是活生生的东方现代史。

    可惜七叔、八叔死在了南越。

    大伯、三叔留在了南疆。

    四叔、五叔跑去了北大荒。

    唯独老六跟自家老爹,退役后回到了余家村。

    “只要你把我当亲叔,那就好说。”

    余老六得到肯定,脸上笑出褶子,“你看,你俩堂弟初中毕业就在家待着,农忙种种地,农闲上工地,总这么下去,哪有什么前程。”

    “当初我爹不让他俩去读中专吗,回来也好当个会计。”

    “砖窑垮了,他俩去哪当会计?再说,他俩也不是那块料。”

    六叔说完,端起酒盅,“走一个。”

    接着道:“我是这么想的,让他俩跟你鼓捣豆芽。”

    “豆芽有什么难的,咱家厨屋也有火炕,整点黄豆,泡发就是了。”

    “跟叔见外了是吧?”

    余老六眯起双眼,给俩人点支烟。

    他在集市打听了许久,本以为豆苗真是送往京城的稀罕物。

    但回来后,想着快要下大雪,总要瞧瞧屋顶。

    谁曾想,爬上去一瞧。

    好家伙,后院的房梁都被扒了支火炕,而透过东屋的天窗,火炕上更是铺满了绿油油的豆苗。

    这稀罕玩意,显然是种出来的。

    按道理讲,自家有火炕,也可以搞。

    但身为庄稼人,余老六非常清楚,泡发豆芽需要手艺。

    否则烂根、生虫、长得慢、发芽不均……

    而冬天种豆苗,那就更难了。

    所以赚钱的买卖,不是谁想干就能干。

    于是余老六想到了跟余阳赶集的‘技术员’。

    这不就是机会吗?

    俗话说,亲侄子等于半个儿,无需拐弯抹角。

    余老六直白道:“三元,实话说,叔想赚大钱。”

    余阳明白,这前后院的,六叔肯定发现了火炕上的豆苗。

    但豆苗是自家开挂的产物,种植过程见不得光。

    不过,农田在农夫的照料下,才能加快农作物生长速度。

    如果没有农夫,农作物长势就会恢复正常。

    这是上午让二哥停手后,得出的结论。

    碍于情面,假设给六叔整块农田,时不时让农夫过来‘检查’一下,名曰技术支持,全程控制豆苗生长速度,让它跟泡发豆芽差不多,也就是三五天的时间,六叔应该发现不了什么。

    那么,一火炕的豆苗能卖三百块,一个月收割十次,能卖三千块,去掉成本、降价等因素,每月保底两千五。

    在这平均收入六七百的年代,绝对算高收入群体。

    到时候,咱给六叔要一千块的技术费,不过分吧?

    或者说,丢给六叔一块田,平时用不到农夫,咱每个月还能从六叔这拿到一千块。

    余阳呡口烟,悠悠道:“六叔,你也见过跟我赶集的汉子。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

    “那是技术员,我花大价钱请来的。”

    “我懂,手艺人都值钱。”

    “我给人家每个月开一千块。”

    “这么高?”

    “不瞒您说,我今天卖的豆苗,仅用三天就种出来,足足卖了三百块。”

    “嘶…这么说,去掉技术费,咱一个月能赚两千?”

    “没那么多,这里面还要去掉成本,大概到手一千五。”

    “干了!”

    余老六举杯示意,一饮而尽。

    旋即示意余阳靠近点,低声道:“三元,咱得藏个心眼,最好把技术学到手,到时候把技术员踹掉,咱岂不是一个月能赚两千五?”

    “有道理!”

    余阳端起酒盅,同样低声道:“这每个月一千块的工资,要提前给。”

    “提前给?”

    “不给,人家不干活啊。”

    没赚钱就要先支付一千,令余老六很肉疼。

    但想到豆苗的盈利能力,当场从柜子里翻出10张蓝色伟人钞。

    余阳已经很久没见过这版纸币,拿在手里,越看越欢喜。

    余老六喝的有点上头,“三元,咱这啥时候开工?”

    “钱到位,人就到位。”

    余阳说完,跑到自家院子把大哥喊来,让对方给六叔整块改良型初级农田。

    有火炕作为基础,建造速度很快。

    酒席喝到晚上9点,六叔家火炕间开了‘天窗’。

    喝到晚上10点,火炕铺上了黄豆。

    喝到凌晨,改良型初级农田建成,黄豆也发了芽……

    到了这个时候,余老六激动的握住余阳的双手。

    “三元啊,你俩弟弟,我就交给你了。”

    余阳听着熟悉的话,醉意上头,在朦胧灯光的照耀下,仿佛回到另一个时空。

    那一年,六叔病危,特意把搞工程的他唤到身边,紧握双手,“三元啊,你俩弟弟,我就交给你了。”

    余阳闻言,悲上心头,“我的老六叔诶,您可不能走啊。”

    “???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大哥,我昨晚干了啥?”

    “你哭你六叔,你六叔倒是没啥,反而还挺高兴,但你六婶以为你六叔有啥病瞒着她,哭的满地打滚。”

    “戒酒!”


https://www.bok360.cc/book/1892431552880156672.html